关于天津跳水大爷的话题仍然火热,但是他们却已经失去跳水光环,而是“改行”维护现场秩序,充当起了救生员的角色。对此有人就感慨,这么多人跳水(当然也有围观的),他(她)们都不用上班吗?这个话茬看起来挺没趣儿的,但是却直击要害地点明了火爆背后的本质,也就是跳水的和围观的,除了极个别是为凑人闹和看热闹,剩下的可都是来博流量的网红们。
天津跳水大爷维护秩序
一定程度上,天津的跳水大爷们虽然不是专业跳水队出身的,但是从四五米高的桥上往下跳,总还是需要技巧的,没几年功夫的,不会跳的很容易被拍懵过去,尤其是水性差的情况,很容易受伤和溺水。按理说,这很好理解,但是在流量的裹挟下,不乏有网红铤而走险。
坦白讲,网红们也不是不怕受伤和溺水,而是在已经形成热点效应的情况下,他(她)们深知遇上危情会有人出手相救。要知道,根据网络上各社交平台流出的视频来看,现场已经有专业的救生员在维护安全秩序,当然水性好的跳水大爷们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有必要说明的是,天津跳水大爷爆火后,不少媒体也曾询问过当地相关部门的意见,基本上都是回应“不提倡(禁止)”,当然主要是基于安全问题考虑。但是随着热度的越来越难以控制,也只能从“不提倡”走向“维护和疏导”。
当然在舆论层面,媒体们也进行了投票式的调查,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不过碍于样本数量有限,也很难说支持不支持,只能是大概给出个印象评分。可不管怎样,既然已经成为热点事件,把远方和近处贯通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着热点自然“退烧”。因为现在借用任何外力“退烧”,都是不合时宜的(现实反应层面)。
当然何时“退烧”,关键点在于远方的关注者何时会审美疲劳。换言之,屏幕之外的人不再想看了,那么博流量的网红们也就想着迁徙了,之后自然就会“退烧”,而天津的跳水大爷们才能重新找回过去的日常,也就是跳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别人刷视频的一部分。
之所以这样讲,并非觉得生活被新闻化绝对不好,而是就算是生活被新闻化了,也要尽量不破坏生活的本来面目。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形态,也改变了生活的形态。尤其是一种生活形态被短时间聚焦后,基本上本来该有的生活形态就消失了,而且是有的可以找回来,而有的永远被破坏了。
不可否认,天津的跳水大爷们能爆火出圈,他们的生活态度是主要推动因素。但是让他们失控的是,他们也只是网红们博流量的由头。也就是说,初期他们是主角儿,但是随着热度持续攀升,他们就成了话题的背景板。
就比如初期的热搜话题是:“各地都有跳水大爷,为啥只有天津的跳水大爷火了”、“俄罗斯美女加入天津大爷跳水队伍”、“天津跳水大爷霸气指导年轻人跳水”、“天津跳水大爷:生活就是为了快乐”等等。而现在的热搜话题是:“天津跳水大爷遇溺水者匆匆跳河救人”、“天津跳水大爷火了之后都累坏了”、“天津跳水大爷爆火后改行了”等等。
这种前后的反差很明显能看出来,天津跳水大爷逐步在被边缘化。这不仅意味着话题热度已经到了极点,同时也意味着接下来要“退烧”了。我们虽然不清楚最初的那几个天津跳水大爷还每天在不在桥上,但是这波莫名其妙的热度,估计他们也很是一头雾水。
至于追着流量走的网红们,想必没有几个真正爱跳水的,他(她)们除了想尽办法榨取流量,才不关心天津跳水大爷跳不跳水。如此想来,被网红们逼成救生员的天津跳水大爷,真还是不太懂这个聒噪世界的游戏规则。
好在,算法只能控制分发供给,却控制不了人们的刷屏倦怠。以至于天津跳水大爷终将经历“出圈”、“改行”、“退圈”这个过程。到那时,他们跟那些被他们救过的网红们不仅相忘于桥边,更相忘于江湖。
不得不承认,被过度新闻化的生活往往就是不正常的生活:充满压迫、涂满脂粉、强调设定、过度衔接。就拿天津跳水大爷来讲,过去桥边人少的时候,他们跳水就是跳水,可能想跳就跳,不想跳就坐下来抽根烟,聊聊天。现在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就是能跳,估计也需要加上表演的成分才行,凸显天津大爷的身份才行,以至于跳水也跳出了日常,进入了被凝视和被消费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