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坡太陡、下坡太急、骑行不便……经常骑单车经过隆生大桥的市民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今后,这种烦恼会慢慢减少。日前,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惠州市中心区慢行系统改善提升规划方案(公示稿)》(以下简称“《规划方案》”),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逐步对市区慢行系统设施进行优化改造。
现状
有的大桥非机动车道上下不方便
非机动车道主要供电动车和单车使用,一般与机动车道隔离开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据了解,市区的大桥基本配建了非机动车道,但因为设计问题,有的非机动车道因需推行而导致上下桥不方便,使用率偏低。
作为连接市区江北片区和水口片区的重要纽带,隆生大桥每天的车流量非常大。日前,有网友在本地论坛发帖称:“本人每天开车经过隆生大桥,发现尤其是早晚高峰,电动车多,会直接占一个机动车道行驶,导致机动车得给他们让行,还造成拥堵。明明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为什么没有一辆电动车行驶?”
对此,网友纷纷跟帖回应:“其实每次走隆生大桥,看着非机动车道都叹息,那么宽的非机动车道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很多人不了解那条路。那个非机动车道有几个人有力气能推上去,推上去下来那么高那么陡……”“我的国标电动车扶不上去那非机动车道。”
记者实地走访看到,隆生大桥江北段非机动车道位于江北新寮路附近,非机动车道采用梯状道路设计,中间是人行步梯,两边是坡道供非机动车行驶。但是,该坡道比较陡峭,直接骑电动车或单车上去难度很大,也存在安全风险。隆生大桥水口段非机动车道同样存在下桥梯道偏陡峭的问题,路边还竖着“请下车推行”的指示牌。下桥以后的地段也比较偏僻,路面凹凸不平,不便于骑行。
来源:惠州市交通运输局
方案
对五类慢行交通进行改造提升
“现在市区大桥和主干道基本配建了非机动车道,主要是上下桥连接处不方便,所以要进行优化改造。”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交通部门根据对市中心区各道路的详细现场摸排调研,按照“以人为本、安全有序、连续便捷、高效可达、路权明确、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归纳总结了标准路段、平面交叉口、公交停靠站、过江桥梁和穿山隧道、立交节点等五类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造提升方案,并配备相应的慢行保障措施,规范交通出行秩序,保障市民交通出行安全。
来源:惠州市交通运输局
针对没有非机动车道的标准路段,通过缩减车道规模或利用人行道、建筑前区空间,设置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较窄的,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拓宽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较宽但不连续的,通过局部改造保障非机动车的专有路权。
针对平面交叉口,分为有渠化岛和无渠化岛两类,一方面,通过压缩交叉口机动车道宽度,拓宽非机动车道。另一方面,完善非机动车过街路径,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或人行信号灯相位过街。
针对公交停靠站,通过局部调整人行道等方式,设置非机动车道从公交站台外侧绕行,保障非机动车道在公交站的连续贯通。
针对过江桥梁(桥头)、穿山隧道和互通立交等重点节点,通过现状通道微改造及新建坡道、地下通道等方式,对机非交织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节点进行改善提升,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来源:惠州市交通运输局
记者注意到,《规划方案》对隆生大桥江北、水口桥头分别提出了两种改造方案。其中,江北桥头改造方案一(推荐)是将现状梯道改造为两座慢行坡道(缓坡),方案二是保留现状梯道,在此基础上增设折返坡道(缓坡)。水口桥头改造方案一(推荐)是将现状梯道改造为两座慢行坡道(缓坡),方案二是将引桥机动车道规模压缩为双向6车道,最外侧车道作为非机动车专用道,采用护栏隔离。
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对惠州新建、改造道路慢行系统针对性的指引,实现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结合本次慢行系统改善方案,按程序审定后将出台惠州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从道路横断面、平面交叉口、互通立交、标志和标线、安全防护设施等五个方面制定慢行系统的标准化规划设计导则要求,保障新建、改造道路及各类交通设施的慢行交通出行安全有序。同时希望通过严格、明确、可实施性强的违法违规处罚规则,规范慢行交通参与者出行行为和习惯,以建管并重、权责明晰的方式健全完善我市慢行交通体系。
来源:惠州日报
采写:记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