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学写作基础(三十):采撷事实,加以概括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特有的一个概念,抒情性作品(如抒情诗、抒情散文)不一定具备情节。
什么叫情节?高尔基说:“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谈话》)简言之,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情节与故事有联系又有区别,情节带有故事性,但故事不一定都能构成情节。情节只是跟事物矛盾相联系,跟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它由人和人、人与环境的互相关系和矛盾冲突的连续性事件所组成,具有人物活动的完整性和矛盾发展的连续性的特点。
提炼情节,就是把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典型化,只有典型化的情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提炼情节,一般从以下儿方面着手。
(1)采撷事实,加以概括
情节从生活事件中提取而来,又不是生活现象,事物变化过程的展览,它的形成,需要作者把大量生活事件变成“合金”,组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有机序列。
鲁迅曾谈到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儿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情节中有生活的影子,又不全用生活事实,作者从许多所见所闻的事件中,星星点点地集中起来,虽不必真有其事,但却是实有之情。
鲁迅写《故乡》,选取了生活中运水的故事,但又作了改造。事实原貌是鲁迅与章运水见过三次面,雪地捕鸟也是运水爸爸福庆干的事,但为了把天真烂漫的少年闰土与变得像木偶一样的中年闰土作鲜明的对照,作者就写成“我”与闰土只见过两次面,而且把雪地捕鸟的事也移到了少年闰土的身上,使人物事件都更突出集中了。
从生活中采撷事件,应使那些看来不相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使那些隐蔽的环节变得明朗化,使那些意义不大明显的事物显出不平常的意义,从而使情节包含着深邃的生活内涵。赵本夫的小说《卖驴》的情节构思过程就是如此。这篇小说写老农孙三卖驴过程中从卖到不卖的思想转变,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的威力,治好了农民的“恐变症”,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呼声。
作者最早受到触发的是两个生活故事:一是听说一个老汉睡在驴车上,被驴子拉到了火葬场,醒来后怒打毛驴,不防被驴子一脚踢在头上当场死去。二是认识一个老兽医,治牲口脱胯的医术特别高明,他不用针药,只需一鞭,使牲畜惊跳起来,借自身重心后压的力量使腿骨自行复位。这两件事孤立起来看,都没什么特别意义,前者是纯属偶然的趣事,后者只是技术性故事,但作者觉得两件事有共同性:一是奇特,二是都和牲畜有关。如何进一步构成情节,总得有个有机的东西串起来。
三中全会后,农民还怕政策多变。当作者再看到农民拉毛驴车时,就觉得这种怕变的疑虑可与误入火葬场的老汉故事一拍即合,于是就凝成了《卖驴》的两个主要情节:孙三误入火葬场,遭驴一踢而受伤(不能踢死,不然没有主角了),他又怕变,于是想卖驴,接着到柳镇庙会上,目睹新的农村政策带来的新气象,加上老兽医王老尚的“神鬼鞭”医好了驴腿,孙三决心不卖了。
从这篇作品的情节提炼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原有的生活事件中进行了移植、改造、概括,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也就有了可信的事件作为基础。
当然,把各种现实材料变成连贯的情节,作者还必须具有虚构巧编的能力。这种编拟,不是随心瞎编,总是要开掘意义,根据典型化原则去芜存精,巧妙揉合。生活中完全不经改造制作就可搬过来作为完整情节的事件是十分罕见的。蜜蜂采花酿蜜,花毕竟还不是蜜,所以要“酿”,提炼情节也是如此。茅盾说:“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有趣生动,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这是提炼情节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