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招商分类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技

文汇讲堂|看视频:30分钟了解4000年前中华文明概貌澎湃新闻2023-02-11 17:47

2023-09-18 10:16:57 00

2022年11月26日下午,由文汇讲堂主办,澎湃新闻网作为媒体特别支持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系列讲堂首讲如期在云上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贡献”,主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陈胜前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和世界考古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2022年11月26日下午,由文汇讲堂主办,澎湃新闻网作为媒体特别支持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系列讲堂首讲如期在云上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文明起源:中西比较视域及中国贡献”,主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陈胜前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和世界考古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
三位学者分别从文明探源的世界维度、中华文明的标准探索、古气候和植物考古交叉学科助推中国贡献三个角度,描述了中华史前文明4000多年的概貌。
我们剪辑了三位嘉宾主题演讲的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10:23
陈胜前|考古视域中的中国文明 视频制作 王云瀚(10:23)陈胜前教授在主旨演讲中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文明起源。陈教授认为,虽然中华文明研究起步晚,最近一二十年才进入研究高潮,但是中华文明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自己来揭示,而世界古文明探源带有殖民色彩。那么,为什么要做中华文明探源呢?从外部环境看,包括时代背景、社会思潮,还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总体概括为时代精神。从学科内部角度来讲,一系列有关中华文明遗址的发现推动了研究的发展与深入。
陈教授在演讲中从理论维度回答了何为文明,为何要有标准。他先从霍布斯、卢梭等学者关于文明的思考谈起,继而谈及理论的构建,接着提出,文明至少要具备三重属性:文化历史阶段、社会组织状态与社会存在形式。而他认为,文明外在标准包括“社会复杂性”与“系统状态”。
在演讲的第三部分,陈教授从考古学维度分析中华文明探源的基本状况。他指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有:历史连续、超大规模、多元统一、自成体系、和平内敛。
陈胜前教授演讲内容,详见文章:中华文明如何“相变”
李新伟|文明标准“中国方案”:5300-3800年的“最初中国” 视频制作 王云瀚(10:59)李新伟研究员从世界视角来认识文明,思考中华文明的标准。他在演讲中引用了王巍关于中华文明标准的方案,即:第一,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第二,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第三,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四,国家的出现。李新伟认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至少应该加上一条——最初中国的形成,或被称作中国的文明体的形成。这应该是中华文明形成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
随后,李新伟研究员在演讲中列举了崧泽文化遗址、西坡遗址、良渚遗址等发现的文物。
李新伟教授演讲内容,详见文章:考古界将继续完善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
吕厚远|解开文明演替之谜:古气候+农业起源 视频制作 王云瀚(13:39)吕厚远研究员在演讲中详细解释与分析了,古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影响到文化、文明的演替和社会的发展。
他指出,今天全球文明分布的格局是在过去长期气候变化与文化、文明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沧海桑田,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大自然巨大变迁的结果。正是在这两万年以来气候环境的巨大变迁期间,人类社会完成了从长期的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文明社会的巨大转变,分别在中南美洲、西亚和东亚驯化出了玉米、小麦、水稻、粟黍几种农作物,并形成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规则等有显著差异的东西方文明。
随后,他解释了人类如何在适应如此大幅度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明了农业、壮大了种族、繁荣了文化、发展了文明的,以及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对世界四大文明农业起源进行梳理后,吕厚远研究员指出,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农业起源和发展,农业起源的后果,使粮食永远成为人类文化文明延续不可或缺的物质。
最后,吕厚远研究员建议,中国考古学界要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吕厚远研究员演讲内容,详见文章:气候环境和农耕文化奠定中华文明未断基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联系电话:400-888-9999 联系传真:400-888-9999 E-mail:xxxx@admin.com
(c)2008-2020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