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湖村,一望无际的紫花苜蓿。张峻铭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李杰通讯员周浩刘卫平
【村情概貌】
黄泥湖村位于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北角,314省道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全村765户2985人。近年来,该村依托湖南德人牧业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牧草种植”“牧场观光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种植紫花苜蓿牧草3700多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共富共赢。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现场见闻】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美景,如今在洞庭湖区也能见到了。
9月2日,秋高气爽。洞庭之西,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黄泥湖村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第四茬牧草已没过膝盖。一望无际的草场,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一朵朵紫色的苜蓿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引种苜蓿草,每亩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种植紫花苜蓿,群众增收,生态改善。”黄泥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卿英俊介绍,本世纪初,大量村民外出打工,劳动力匮乏,土地出现荒芜。2014年,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魏仲珊回乡创办“德人牧业”,引进300头良种奶牛。饲料一直使用从欧美进口的牧草。为降低成本,优化生态结构,“德人牧业”尝试在当地种植牧草。经3年试验,最终在36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牧草品种——紫花苜蓿。
黄泥湖村地势平坦、多旱地,十分适合紫花苜蓿生长。为推广紫花苜蓿种植,“德人牧业”向村民承诺,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有机肥料,并统一收购。
57岁的村民杨伟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8年10月,杨伟雄播种80亩紫花苜蓿,约半个月,紫花苜蓿发芽。“不到10厘米高,长得十分浓密。”杨伟雄告诉记者,紫花苜蓿耐寒,冬季一直蛰伏,一开春,就疯长起来。一个月左右,株高达80厘米,开始开花。
“每年4月初,紫花苜蓿开始收割第一茬。留下5厘米高的根茎,转眼就长出新叶。”“德人牧业”牧草种植负责人魏凡松介绍,25至30摄氏度是紫花苜蓿最佳生长气温,每年4月至10月,紫花苜蓿45天可收割一茬,一年可收割5茬。紫花苜蓿播种后,第三年进入丰产期,5年后产量逐渐下降,一般每隔8年就要重新种植。
“种植紫花苜蓿用工少、成本低,收益有保障。”去年,村民陈勇把5亩旱地改种紫花苜蓿,今年已收割3茬。陈勇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种植紫花苜蓿,每亩一年可收割鲜草5至6吨,每吨能卖五六百元,收益高。
为鼓励和支持群众种植牧草,西湖管理区出台系列举措,采取“以奖代投、以奖代扶”,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
有了政策支持,群众种植紫花苜蓿的积极性高涨。黄泥湖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廖新西,返乡流转380多亩旱地种植牧草,是当地最大的紫花苜蓿种植户。他告诉记者,借助银行贷款,今年购买3台牧草收割机、聘请10多位村民务工,一定能打个翻身仗。
目前,黄泥湖村种植紫花苜蓿3700多亩。“德人牧业”采用“公司+专家+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发展家庭农场500余户,带动周边村庄种植紫花苜蓿1.1万多亩。相较种植传统农作物,每亩土地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成就“牛”产业,农户年均增收1.3万元以上
随着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德人牧业”一边扩大奶牛养殖,一边成立牧草加工厂。
牧草加工厂生产车间,堆积如山的紫花苜蓿随着机器轰鸣,化为一堆碎屑。碎屑由传送带运送到自动打捆机,压缩成直径、高度1米左右的草垛,密封打包。熟练操纵设备的村民陆锡武告诉记者,打包的牧草可储存2年,除自给自足外,每年外销2.4万吨。
“根据需求不同,牧草制作成高肽水产饲料、高肽家畜饲料、高肽家禽饲料、苜蓿颗粒料。”公司总裁丁润良介绍,“德人牧业”建成湖南省首家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牧草加工生产线,年产10万吨。紫花苜蓿制作各类饲料后,销往贵州、江西、广西等地,年收入4700多万元。
走进牧场,只见一头头黑白相间的奶牛时而低头进食牧草,时而抬头悠闲踱步。丁润良介绍,“德人牧业”今年初引进400头荷斯坦青年母牛,现奶牛存栏量达1800头,为我省最大牧场。今年底,这批奶牛产奶后,年新增产奶3600吨,“德人牧业”全年产鲜奶可达9000吨。
“紫花苜蓿粗蛋白质含量高,对奶牛产奶量、牛奶品质提升等,效果显著。”饲养员邓忠来是喂牛“老把式”。“德人牧业”成立时,他把家中8亩土地流转后,在家门口打工,年收入六七万元。去年,邓忠来认购一头奶牛,寄养在牧场。“全村有四五百人认购奶牛,寄养在牧场,每年还有三四千元分红哩!”邓忠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从牧场出来,就是精心打造的牧业小镇,奶牛科普馆、牛出没乐园、拓展基地、儿童乐园等互动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紫花苜蓿,牛爱吃,人也可以吃,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还能调节免疫、抗氧化、防衰老。”丁润良告诉记者,“德人牧业”作为湖南首个国家级休闲观光牧场,集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记者在黄泥湖村走访看到,成片的紫花苜蓿一望无际,道路两旁一栋栋小楼整齐排开。“种植紫花苜蓿,催生牧草加工、奶牛养殖,激活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美丽产业。”村党总支副书记卿英俊告诉记者,黄泥湖村已走上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全村322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农户年均增收1.3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德人牧业有功有德
李杰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黄泥湖村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成为湘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生态旅游村。
黄泥湖村依托“德人牧业”,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村里鼓励村民参与特色种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并打造特色小镇,形成集特色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链。
如今,生态农业成了黄泥湖村的美丽风景,万亩草原成为游客观草赏花的热门景点,牧业小镇更是游客体验南方农牧文化的好去处。每到周末、节假日,城里人纷纷涌入小村庄,陶醉在乡村美景中。游客的到来,给黄泥湖村增添了人气,带来了广阔“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