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招商分类

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观点

哲学的第八课——概念之确定(1)(附读者的反馈与回复)

2023-09-18 14:26:40 00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前几章做一个概念的确定,为了阐述方便,我在说明很多问题的时候,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比喻,这肯定会产生偏差,也不够严谨,但是真理从来都不是一次就能明晰的。关键是要上路,哪怕上错了也在路上。学习哲学,如果一开始就在晦涩的概念上停滞不前,那么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的提起兴趣,认识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前几章做一个概念的确定,为了阐述方便,我在说明很多问题的时候,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比喻,这肯定会产生偏差,也不够严谨,但是真理从来都不是一次就能明晰的。关键是要上路,哪怕上错了也在路上。学习哲学,如果一开始就在晦涩的概念上停滞不前,那么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的提起兴趣,认识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我的文章在排版,例子,以及结构上都非常粗糙,若有人批评我说错漏百出,前后不通,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话我能说,你说我会不开心,哈哈。无论如何,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升级变化才可以逼近真理,我所介绍的哲学也是如此,往后我也会不断的更改前面的文章,让它们与我的认识一起不断进化,不断完善,保持通俗易懂的情况下最大化的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现在根据进度,我们已经要进入意志界。其实从这里大家也能看出来我所介绍的究竟是谁的哲学,之所以我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因为大众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误解之深,已入血脉。大张旗鼓的宣扬这位哲学家的名字,反而对读者朋友们了解其哲学的真正精髓起到反面的阻碍作用。百年来无数哲学的谬误充斥轶卷,一些沽名钓誉之辈混淆其中,发表了大量的垃圾哲学,这些哲学严重误导了世人,导致许多人不明就里,浪费了时间却始终不得要领。我所介绍的这位哲学家也被这些人误导为所谓的宿命论者,悲观主义者,这些暴力的标签犹如重重的迷雾,把真知灼见掩盖在背后,导致真理的光芒无法普照开来。

我的专栏,虽然只有很少的人看,但是只要有一个人看,那么也就帮助了这个人扫清了人生的雾霾,而且就目前的状况看,并非一人,专栏每日的关注量都在稳定增长,我也建立了相当高质量的学习群,慧眼之人总会自己发现宝藏,真正有悟性的人总能感知到真理的坐标。我感念大家的信任,这也促使我更加勤奋的将此事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在对我所介绍的哲学产生兴趣的同时,真正的投入到对真理的追求之中,将这一体系真正精通,相信我,你人生的真正巨变就发生在你决定的这一刻。

这篇文章要将前面所说的一些概念进行固定,并且把框架的轮廓清晰的表述出来,这样我们往后无论是交流,还是看新的文章,也就方便多了。意志界,是一片盲目的黑暗的冲动,概念的确定将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闲话不多谈,下面进入正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

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是整个科学的基础,几乎每门学科都包含着从根据必然得出结论的概念,正是因为先天假定了任何事物都一定具有根据,任何事物都有其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理由,所以我们才能凡事问一句为什么。

据理论提出至今已经206年了,像这样的图,可能并没有几张,人们热爱真理,也因为谬误对真理不屑一顾。神佛之侧也有庸俗的小沙弥,然而真理却需要这些小沙弥传递,真理被遮蔽几百年的事情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所以这张图还请读者保存起来,时常温故而知新。

关于这个图的总论:

主体意识,感性,悟性,理性。这四个部分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全部意识。也就是我们脑子里的功能,其中主体意识就是自己固有的自我意识,感性、悟性、理性加起来称之为他物意识,也就是我们的认识能力。

主体意志,时空,物质,概念。这四个部分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整个世界就分为这四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这里要说明的是,我在第二课说世界是时空,物质,概念组成的,这个没有冲突,因为意志是作为促使这个世界何以可能的条件,它就是世界的另一面。并不是在于我们所能直接认识的这一面,而且这个涉及本体论,因此我为了开始的讲述方便,没有引出,但是第七课我们已经引出了意志,所以这里就可以完整的表述在这里了。

动机律、存在律、因果律、认识律。则是认识能力对应认识对象的四种关系,这些关系都分别属于充足根据律的一个根,四大律就是四个根,就像四大金刚,它们共同组成充足根据律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一般表达式我们表述为:

有了一个根据,就必然有一个后果

因此,它们又称为:

动机律又称之为行动的充分根据律,表达为有一个动机,就必然有一个行动。存在律又称之为存在的充分根据律,表达为有一个存在,就必然有一个另一个存在。因果律又称之为生成的充分根据律,表达为有一个原因,就必然有一个结果。认识律又称之为认识的充分根据律,表达为有一个根据,就必然有一个结论。

这四大关系,也就是我们四重根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世界永恒发展变化的主要四大关系,搞清楚这四大关系,也就搞清楚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四重根体系的核心内容。

下面我们就一组一组来进行论述:

第一组:主体意识、动机律、主体意志

之所以这里要加一个“主体”两个字,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第一篇我已经说过,任何一个人都有属于他的一个独立王国,这个独立王国就是特有的属于他的想象世界,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无论是意识,还是意志对于属于某个个体的人类来说,这意识是他的意识,这意志是他的意志。因此,这里必须加一个“主体”。主体意识是用来感受主体意志的,这种感受产生一系列情绪也就是欲望。

动机作为一种原因,自然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又分为直观的变化(动机)和抽象的变化(动机),所谓直观的变化就是你直接看到某物,这某物被认识能力所直接捕捉,产生一个动机,还有抽象的变化,也就是在你的认识能力中产生的,也就是思维中产生的一个动机,比如你突然想到,或者看到书里的说的某些观点,这些东西虽然并不是直观产生的,但是究其源头,还是某个人在直观过后固定在认识能力中然后传递给你的。而从内部来讲,则是自我意识通过感受意志这种活动,产生了某种意志冲动,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情绪欲望,这是一个内部动机。意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力,一种生命力,一种能量,就像物质的运动需要自然力一样,人的行为和动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意志,意志提供了这种能量,这种意志并不是单一的,虽然它的性质是单一的,但是作为每个意志主体来说,这个意志是不一样的,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用现代的话说是DNA的不同,所以意志在我们的身体内的表出则完全不同,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动机,产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这种不一样,我们称之为性格。

一个人,要做出一个行为,实际上是两方面决定的,一个是动机,一个就是性格。这就像物质运动一样,一个物质要产生某种确定的变化,除了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物性,也就是它的一些固定的属性,同样一个原因,作用在石头和水身上,是不一样的。

性格就是一个人的意志通过意志活动所表出的特征,当然作为人类一个种属,有普遍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身体的不同,则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因此一个人的性格,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的,一方面自我意识对意志的直接感受,这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觉醒,实际上就是在说不断的捕捉分析自我意识对意志的这种直接感受,把握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则是通过观察自我的行为,来把握自己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人必须不断思考的同时,也不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彻底把握自身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那么他的生活就非常困难,寸步难行。这个从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也可以得到解释,如果你做一件事是符合自己性格的,那么你将很容易成功,如果一件事是不符合自己性格的,而你去做了,那么相当于你放弃了一件容易的,收益高的事情,那么你的成本就是非常之高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谬误,就是因为他物意识也就是认识能力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长此以往,就会处处陷入被动,人生就会混乱不堪。

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格有三个特点,这个今天不展开,但是认识到这点,对人生帮助巨大。

性格是不变的。性格是验知的。性格是天赋的。

对于性格问题的理解不深,是大多数人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的根本原因。今天就暂时不就这个问题做具体的发散了。往后再专门讨论性格问题。

主体意识对于主体意志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这是一种感受关系,就像皮影戏,小人在幕后,幕前影子的动作与幕后人偶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主体意识忠实的反映着意志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以人的情绪作为具体的表达,情绪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其本质就是想要和不想要。我们之所以可以察觉这一点,是因为因果律的高级模式到了动机律这里来,我们不仅可以从外部观察到动机关系的发生,也能从内部感受到这种动机关系的发生,每一个动机的产生,都需要意志这种力量的参与,这种力量的大与小也就是不同的级别,决定了我们的欲望程度,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欲望的强大,每一个欲望的产生都是一个动机,这些动机都分别代表着一股力量,当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的时候,就是这些力量在彼此决斗的过程,直到某个最强大的动机消灭了其他的动机,那么这个动机就会被必然的迅速的执行为行动。在物质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个充分反应物,只要它达到某个燃点,就会燃烧,这个达到燃点的过程就是力量在决斗的过程,也就是热能这种自然力不断加强的过程,此消彼长,不同的在于这个过程没有自我意识这样的感受器去感受,只能通过观察知晓。

因此主体意识和主体意志,它们的关系是同一性的关系,这也就揭示了一个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客关系的问题。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运用他物意识,也就是认识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这点,是因为我们的悟性给予我们的反馈,可以让我们通过结果来追溯原因,这个原因到自我意识就停止了,自我意识踢踢皮球,又踢回了他物意识之中,它仿佛在说,不管我事啊,你问他物意识,这件事他们自己要干的,他物意识却说,怎么不管你事呢?没有你的指示,我们说什么也没用啊。

在这个过程中,意志是沉默不语的,它始终按照它固有的性质,不断的盲目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指令,这种指令大概就是:不管你以何种方式,我要彰显我自己。

这绝非无聊的比喻,而是扎根于最基础的事实。因此当意志作为某种意志冲动也就是欲望的时候,或者已经促成了一个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志动作,那么实际上这些意志冲动和意志动作就已经在认识能力之中,成为了我们所认识的客体。但是意志本身如何却无法直接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意志是绝对的主体。于是我们就发现,在人这个最高级的生命身上,主体与客体完成了的它的统一。我们既可以明显的发现主体就在自己的身上,并且可以有意识的明确的感受到它,可以分析它,但是这种分析和感受的一瞬间,这个主体就转化为了客体。

因此,主体和客体就完成了它们的同一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巨大奇迹。打个不严谨的比喻,好比一个人找了一群人把自己关起来,并且要时刻看守着自己。那么实际上,这个人表面上被关起来了,其实也可以说他把这群人关起来了,因为这群人要看守他。对于看守者来说,他是被关的人,对于他来说,看守者也一样被关着。那么到底谁关谁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同一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看守者忠实的反应着被看守者的情况,但是看守者还是主体,被看守者还是客体,这里面还是有明确的分别的,因为毕竟是被看守者影响着看守者。所以这里我要指出的是,意志并不能翻译成意欲,这样就相当于完全的着眼于同一性这种关系,而忽略了各自的本质。就好像认为看守者和被看守者完全一样了。

我在很多文章谈过意识觉醒,这种觉醒就是人在认识活动中,通过上面讲了的四种根据律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发生时,意志彰显自我的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生剧烈的震动,在这种震动之下,自我意识被强大的力量拓宽了,于是对于自我的感受前所未有的加强,这种加强导致了自我的个性前所未有的展开来。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觉悟,或者开悟。一般这种巨大影响由四种方式构成。

失去自由至亲死亡严重失恋大病初愈

一旦人生发生此类重大事件,没有被动接受而不断抗争的人,意志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和波动,最终胜利的人,自我意识就会不同程度的觉醒,这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因为对自我的个性的展开,导致你能更加熟练的使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利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因此整个人会晋升到一个全新的状态。

除此之外,就只能依靠不断主动的感知自我意识,以及他物意识的反思,逐步达成。以上分别也就构成了顿悟和渐悟的区别。千万不要认为这些是玄学,很多历史的伟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说明了这点,只是没有像上面这样表述的如此清晰。就算不是伟人,哪怕你找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通过自我的奋斗取得过一定成功的长者,他也一定有类似体会。通常长辈都会教训一个孩子说,我看你还没有觉悟,没有切肤之痛难以成长等等。

由此,我们就基本说明了从内部去看动机关系的一个构成原理,主体意志和主体意识构成了同一性的关系,并且直接成为动机进行驱动,由于自我意识对主体意识的忠实反应,所以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代表着各自的意志力量进行决斗,直至一个最强的动机产生以后,我们就必然会产生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是由认识能力去控制的,当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非常低级的时候,就会用非常低级的行为去达成目的,当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很高级的时候,就会用非常高级的行为去达成目的,总归是要达目的,只是手段的问题。正如一个翩翩公子的少年会找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而一个智力认识能力低下的人只会寻找各种机会猥亵一样,从底层来说,目的都一样。但是这个过程却截然不同,质量也完全不同。

这也是人的命运根本上不同的原因。虽然性格无法改变,意志无法控制,但是人生从来都是追求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人的命运和生命质量也体现在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但是如果以结果论,那么每个人的命运都一样,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必须服从四重根体系里的充足根据律,但是这个过程却完全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决定,开豪车还是骑自行车,本质上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它显然是不同的。把所有人关在牢里,有人吵吵闹闹,有人却静心思考,太史公狱中撰写史记,你却只能在狱中玩玩泥巴扔扔石子,这本质不就是认识能力的问题吗?倘若你有太史公的认识能力,那么你可能就不会扔石子玩泥巴了,对于意志来说,扔石子玩泥巴和写史记,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可以彰显意志。

为避免文章太过冗长,另外三组我们下周再讲,下面我要贴一位读者给我的来信,

@船长的跟班
这篇来信是他看完7课以后的总结,我觉得写很好,有些很重要的感悟我用黑字标注出来了,我认为这是经过了非常认真思考的来信,且可以明显看到全方面的进步,虽然在某些概念上有很明显的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打算在这里指出,因为相较于他把握的真理来说,这些错误并不值得一提。这位读者也是我们学习交流群的成员,像这样的珍贵来信,我认为是此专栏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以下是船长的正文:

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底层的知识,世界本就复杂,任何一门哲学思想都不是轻易能掌握的。掌握一门哲学思想难,诠释它更是难上加难,并不是谁都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何况在当下所处的时代。

虞老师理想和行为令人敬佩,不论是撰写课程,还是在群里回答各种问题,都会花费极大的精力。那么,当学生的就认认真真学习,以下是我学习四重根的整体感悟:

(1)哲学的意义

人生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探讨人生的意义,如一个魔咒萦绕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自古以来,答案似乎从未真正揭晓过。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的主流世界观,而科学远远无法解答人生、宇宙的方方面面。

真实的世界没有尽头,无穷无尽,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得不到标准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但备选参考答案,在人类文明发展近五千年历史上,前人早已给出。

选择一个解答人生意义的答案,其实就是选择一个世界观,不论哲学的、科学的,还是宗教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相信。

基督相信世界由上帝创造,佛陀相信人生是苦海需佛祖来渡我们出轮回,道家秉承世界由气而生演化万物。世界观无对错,因为无法证伪,相信是它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世界观确定了,才可能确立真正的人生志向,否则,就如无根之萍。

(2)叔本华哲学的独道之处

每一种世界观皆有独到之处,难分优劣,而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果选择不符合自身特性的世界观,久而久之不再相信了,岂不是浪费时间?

唯物的世界观,重客体而轻主体,唯心的世界观则相反,审视一个世界观,主客体关系是重中之重。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独道之处,那就是它主客皆包,最后落脚于意志。正因为如此,这一套哲学思想有极强的包容性,意志或者说自然力非特指,又能演化成无数种形态。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相当的科学精神,用审慎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包容性极强。 我们每一段时光,都是人生路上的一站,在抵达下一站之前不知道会遇上什么风景。选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实这一站,当我们到了下一站时,绝不会因此后悔,因为它的科学性和包容性,极大的避免了我们将它完全推翻,再重新建构一套完全南辕北辙的世界观的可能。

(3)四重根的理解

学习四重根,最关键的是抓住两条线:因果律与认识律。

存在律是因果律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是认识律的根据,它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理解并不复杂;而动机律,又是因果律的一部分。所以,掌握四重根,最优先最关键的,是分清因果律和认识律。

世界运行的机制,用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眼光看,即是物质生生不息的变化。物质永恒不灭,而变化是唯一的主题。变化,即是因果。有一个原因,即有一个结果,无穷无尽,万物皆是因果实体。

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即是通过感性、悟性和理性,也即是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的。在人的想象世界中,物质被抽象成概念,因果链条又抽象成根据。

人时时刻刻与世界互动,思维中形成一条又一条的认识根据,并形成一整套的的思维模式,由此,产生一个又一个动机并行动,人的行为又去影响和改变世界。两者,形出一个循环。

做一个简单粗俗的比喻:真实的世界,就好比一个硕大无边的气泡,我们每个人像一个个独立在外的细小气泡。我们与世界互动,就好像小气泡不停地撞向世界这个大气泡,在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体内包含的气体与大气泡进行交换。 我们越主动地进行这种相撞,并且反思总结,能从大气泡交换得到的气体就越多,慢慢地,我们的体积会增大,并明显区别于那些懒惰的、盲目的、或者行动不规则的气泡。 但我们不管如何与世界相撞,小气泡永远独立于大气泡之外。小气泡之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同样进行碰撞,认识的冲突和交互在这个过程中进行。

(4)四重根的三个实践层次

意识到【因果律】和【认识律】的本质区别,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只有掌握了哲学的思维,人才可能察觉和分清【因果律】和【认识律】,也就是意识到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如此,才能客观的审视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找准自己的定位,具有真正反省的能力,也就是【觉醒】。

觉醒之后,我们需要一丝一丝地把【因果律】和【认识律】两根线分开。一个人能真正理解哲学的意义,往往在二十多岁,甚至三四十岁,这之前漫长的一段人生时光,许多错误的认识堆积在我们的脑子里,有的已经根深蒂固,必须抽丝剥茧。

进入下一阶段,我们不但要抽出坏的认识,还应该主动的吸收优质的、成体系的知识架构他我意识。要做到这一步,离不开探寻自己的本性,摸清了本性才能有规划他我意识,而不是让混乱的他我意识压制本我。

至于第四个阶段,暂时不做讨论,也许是探寻超我,也许是进一步剥离他我,也可能是自我与他我的平衡等等

(5)四重根与人类的情绪

叔本华撰写的著作中,四重根、意志与表象,以及伦理学。我目前只读过四重根的原著,其他内容没有涉猎,

不知道他是如何论述的,但我想尝试解释一下人类情绪的产生。

人类主要几种情绪: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嫉妒等,它们的产生,正是来源于【认识律】和【因果律】之间的裂痕。

两者之间的差距永远存在,当我们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认识与真实世界的差距时,处于稳定状态,而当一个事件变化把我们牵扯其中时,认识与真实间的差距必然被摆在眼前,这种裂痕被填补的过程,即产生情绪。

比如,某个地方的县长,认为自己当官地位很高,人人都应该尊重他。某天,他去一家高档酒店吃饭,因为没有提前预约,服务生告诉他桌位已满。这位县长说:我是县长,你赶紧想办法解决。服务生回答:别说你是县长,市长来咱们这里吃饭也得等。此时,县长愤怒生气,便是没意识到自我认识与真实世界的差距,将问题归罪服务生,产生怒火。

而如果这位县长不自视甚高,又或者能迅速接受认识和真实的差距,那他还会生气吗?显然不会。

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情,最终结果与自身期待的一致,便产生喜悦,反之则是悲伤或者愤怒。

当我们无法认识自身潜力,只看到外在障碍的强大时,意识不到外在障碍产生的因果链条时,我们恐惧;

当我们一直低估某人的能力,而这人某一天真正展现了他的才能,我们无法忍受自身比不上他,所以嫉妒。

我们学习了四重根,就应该洞察【因果律】、【认识律】和【存在律】,便能坦然地看待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任何一件事,它发生了必然有因果链,不以人的认识而改变,发生即是发生;想要阻止某件事发生,只有提前砍断或者改变原因,也就是治于未病;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意义。

任何一个人,如果和我意见相左,必然是两人认识不同。口头上的劝说、争辩、说服往往是无力的,正面对抗经常无效,哪怕对方暂时认可你,心里未必服气。就算见效,自己往往也是自损八百,受一身内伤。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工作中,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而如果发生在生活中,我们要么避开此人,要么正视认识带来的差距,淡而处之,要么以身做则,用行动作用改变对方的认识。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意义。

当然,我们学习哲学思想的程度不同,加上自身积累的错误认识有许多,即便明白了这一层道理,想完全不起情绪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循序渐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是一种平静的力量,专属于哲学之人。这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不断磨炼。

(6)四重根与专注

专注,是高级生命的本能。就像一头豹子,它在捕食时心无旁骛,而任何一点干扰它捕食的外在因素,能迅速被它捕捉。

这一本能,在人类身上似乎在渐渐消失。

专注在人类身上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专注于眼前,也即是专注于因果律,即本能,好比豹子捕食;第二种是专注于认识律,在逻辑思维层面,沉下心思考某件特定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能专注?是因为现代生活的病态所造成的。越来越碎片化的知识灌输模式,短小精悍的心灵鸡烫让人越来越缺乏耐心阅读长篇大论;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管理模式,各种手机APP、游戏挤占我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多元化的生活理念、物质诱惑,让我们的思维难以安静,等等……

思维层面的专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专注于当下的因果律,重新找回和强化专注的感觉,进而获得在思维层面的长时间专注能力。

锻炼本能专注,因果律层面的专注,激烈的竞技运动是最佳选择。比如羽毛球或者网球,人的眼球要时刻关注球的运动轨迹,关注对手的行为,全身心的调动认识能力去捕捉外界的因果,预判球将往哪个方向移动,自己的身体该如何应对等等。

除了激烈的运动外,对手眼协调要求高的兴趣爱好也能培养专注的能力,其实,竞技性极强的网络游戏也能锻炼专注能力,只是因为涉及情绪,相对较难的被人有意识的将其转化到其他方面。安静的艺术行为,是培养专注的好方法。

我最近在考虑,要不要培养雕刻做为兴趣,相对于书法、绘画等,雕刻更调动更多的触觉,刻刀切入木头的细节感受,每一刀下去都是因果律的体现,再加上手眼配合,应该有极好锻炼作用。

四、对未来的畅想

因果律彰显了自然力,自然力永恒不灭、不变,世间万物又因自身特性,承载着变化之后的自然力。

人类,是天地间最独特的生命存在。因为只有我们的思维中有一个抽象的因果律,而身体又是一个因果实体,人的精神与身体是相联系的。每个人一出生,两者便相伴相随。

对认识律的把握,锤炼认识能力,一个人的精神得以升华。最让人期待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不仅仅有他我意识,还有更深层次的存在,如何挖掘出这个宝藏,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十分期待虞老师后续的课程。

知识改变命运,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认识。那身体上的差距难道不应该重视吗?

在越来越注重健康的今天,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哲学能让我们宁静,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那身体的层次如何提升?体育运动是一个办法,但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

令人遗憾的是,哲学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即便以哲学为延展,研究的也是心理学、伦理学等,关于身体的研究,以及身心的联动,哲学甚少涉足。

或许在中国的中医理论中,埋藏着更多的宝藏,至少藏着探索这一秘密的地图。

生气伤肝,恐惧伤肾,怒急而攻心。人的情绪由精神产生,情绪影响身体,同时身体健康状态也左右精神。一个忧伤的人,一夜之间白头;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因信念而度过难关。

心理学、伦理学,包括现代社会各种主流知识,我们如果真正学好了四重根,都能建立一整套办法,唯独关于身体的奥秘,缺乏现代的、精神与身体相结合的权威学术理论。

认识自己,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认识自己的心是一方面,认识自己的身体是另一方面。

另外,中国的哲学之中,是否有与叔本华相合之处?虽然任何一门专业哲学思想,都是相当严谨的,不能轻易拿来比较,但如果两者精通,能否有更多收获?虞老师会对心学的研究,我认为绝非偶然,期待更多的内容。

再一方面,中国的道家,抛开起宗教和玄学元素,其唯气论的世界观,是否与叔本华的意志论有相同之处。两者名虽不同,但其特性相通,是否也有研究空间?

我在二律背反那篇文章说过,我们始终要遵循理智派的一种精神,既要从整体出发,也要从局部出发,要从理性出发,也要从经验出发,看待问题需要全面,学习哲学,始终找准自己的位置,始终关心【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让科学的归科学,让哲学归于哲学。学习哲学,对于科学的问题要坚定不移的相信捍卫,也要时刻关系科技的最新进展,对哲学问题要究其要义,搞清楚概念,不能迷失在逻辑的海洋里畅泳,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开始,粗糙的开始也是开始,错误的开始也是开始,无论是西方的哲学还是中国的朴素哲学,我们都以搞清楚其要义为基本诉求,各家哲学都要博采众长,对于社会上各种理论充分吸收最后建立自己的体系,最终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的靠近真理。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逼近。各种理论和概念无非是一个个的坐标,让我们找准方向,不至于迷失在谬误的迷雾之中。最近在群里有时候会说到中医问题,我以前是无脑的中医黑,随着成长,我发现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西医是科学我坚定不移的相信,但是说中医完全是忽悠,毫无意义的存在,这也不是正确的态度,我希望有热爱中医的朋友同时也喜欢我们所介绍的哲学的朋友,可以加入到我们的学习群中来,彼此交流进步增长我们的见识和眼界。

船长写的这篇感悟,我觉得很不错,哲学一定要实践,不实践的哲学就停留在理论上,完全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感悟源自于实践,实践又源自于感悟,在此交替之下,人就会逐步的自我完善,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我希望更多的读者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与我交流,我会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回复,这个世界变化很快,碎片化的学习永远无法建立真正的体系,也无法对抗潮流冲刷,当然并非真的要愚蠢的对抗潮流,只是要在潮流之中找寻到自我的位置,坚定不移的一步一步的跟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是被冲的鸟兽四散,不明所以。

最后感谢各位读者的信任,我们下一期,接着说明和固定其他三组概念。

联系电话:400-888-9999 联系传真:400-888-9999 E-mail:xxxx@admin.com
(c)2008-2020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