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表文章概要
1.“语文”教育研究不应沉迷于“性”幻想
“语文”性质问题从1990年代开始大讨论,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时不时还看到研究“‘语文’性质”的论文发表,没有人研究“性质”本身。我从性质与实体的关系角度说明,不应该继续研究性质了,回到实体上来;每一性质都是事物的一个角度,实体才是事物的整体。事物哪有那么多的性质呢?
2.“语文”工具论的科学性在哪里?——《语文工具论》驳议
《语文工具论》是去年出版的专著,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工具论”是“语文”界第二大谬论。一个事物的特点在事物自己身上,“工具论”则把“语文”之外的“工具”加在“语文”上面,当作“语文”的性质。水是无色、无味的,水的性质是水自身的,“水像镜子”,镜子是水的特点,这个结论难道不荒谬吗?“工具论”就跟这个比喻一样。语言具有工具性,所以,“语文”具有工具性;这个证明完全不符合逻辑规则。张志公说,在这里那里天上地上国外国内都要用到“语言”,所以,语言具有工具性。你要分析语言,语言内部哪里是工具性,比如,树有肝脏,你要把树解剖开,把肝脏找出来啊!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论”者做过这个工作。
3.“语文”教育本体论研究之反思
用本体论来研究“语文”,本来是好事,但是,没有一个研究者真正理解了本体论,他们实际研究的是经验,跟过去的研究是一回事,只不过冠以“本体论”的名号而已,就像一家新开的西医药店,陈列的是当归、蝉蜕,还有夜明沙!
4.王尚文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管窥
钱理群说王尚文先生:“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异端出现的。因此,一开始就遭到漠视和冷遇:1990年发出呼吁,八年间无人响应,也无人反驳。到1998年的教育讨论中,他所提出的‘人文性’突然被发现,而且很快成为热门、显学、时尚,但同时就被歪曲、被阉割。”在讨论“性质”之前,王先生提出了“教学内容的规定性”的问题;在大家热烈讨论“性质”的时候,他提醒不能出现“泛语文”。他的眼光深邃、犀利,可惜的是,他的观点中,只有“语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5.对“语文”历史释义的反思——以《语文科百年正名史论》一文为例
作者明明说:在历史中寻找“语文”的含义。举了一些材料,就是不分析材料,也不说含义在哪里,有观点了,举的史料与观点不符合。我只想说:误人子弟!亏得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