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球对我们来说是熟悉的,因为人类就是在这颗星球上诞生,并逐渐繁衍、进化,最终形成如今的文明。从我们的一系列研究来看,目前只有人类在地球上建设起了自己的文明,其他的物种都没有做到或者曾经做到过。
地球对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尽管我们拥有文明,却没能够完全解开地球运转和生命诞生的奥秘,直到现在都还处于不懈地研究当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此在不断地努力着,希望可以将人类的眼界再次拓宽,能够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地球上不存在大量的水,那么生命是很难诞生的。最原始的生命正是从海洋中出现,然后逐渐发展进化,最终因为原始海洋中的含氧量下降,不得不来到陆地上生活,并逐渐变成有四肢、用肺呼吸的生物。
我们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最早是从海洋中诞生的,但如今的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在水中呼吸,更不要说是海水这种含盐量很大的水了。
因此在人类的发展中,我们对于海洋的了解远远没有我们生活的陆地那么多,这片广阔的水域对于我们来说无比神秘。
地球上的水循环
人类的生命不光从水中诞生,本身也是离不开水的,人离开水甚至比上期不进食还要可怕,根本不可能存活太久。
尽管地球上的水资源看起来很多,甚至比陆地还要广阔,但是我们对水也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含盐量很小,也没有其他过多杂质的淡水才能够满足人体需求。
这一要求就让占全球大部分的海水资源变得“不合格”,我们只能够靠占据地球上小部分的淡水资源来维持生命活动。那么,为什么有限的淡水资源没有被我们耗尽呢?
其实不管是地球上的海水还是淡水,本身都是地球水循环的一部分。水在运动中不断蒸发进入大气层,大气层中的云再形成降水,最终将这些水再返回到地面。因为海水和淡水都会参与水循环,所以我们的淡水资源不会因为生物的需求而大量减少。
当然,这是在平常的情况下,如果人类的活动过于频繁,或者整个地球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那么淡水资源确实会减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比如陆地上原本的一些河流、湖泊,就出现了断流和干涸的情况。
神秘消失的海水
在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之后,人们发现不光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会不断减少,海水其实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属于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跟随着这颗行星的运动在不停地运动,海水一刻不停地流转着,而且不光是在地球表面横向运动,同时也在纵向运动,简单来说就是除了蒸发进入大气层之外,其实还在向下“神秘消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地球本身也像是生物一样,会不断地“喝水”吗?
研究者发现地球的海洋里有一些特别深的地方,这些地方因为其地形而被称为海沟。世界上最有名的海沟叫做马里亚纳海沟,其底部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最深处达到了11千米,这里的水压几乎不适合任何生物生存,不仅如此,这里的还在不停地吸入着海水。
但马里亚纳海沟并不是吞噬海水最多之处,在欧洲南部爱奥尼亚海海域有一处“无底洞”,这里不停地吸收着海水,每天能够吞噬数万吨海水,令人无比惊诧。
在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我们也会产生一些疑问:生物在摄入水分之后会排出,这些被地球“吞噬”的水难道就此消失了?如果这些水就此消失,那地球上的水岂不是总有一天会被吞噬殆尽,让地球变成一颗没有水的“石球”?
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水并没有减少,相反我们的海平面还在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原因而不断升高。那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自然循环之理,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水为什么被吞噬?
在了解这些海水去了哪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海水为什么会被地球所吞噬。我们所生活的陆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处在不同的运动当中。
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型的泛大陆,在自然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分散,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这个过程就是板块运动的一部分。
版块运动当然不止是让的地球大陆分开,同时也在进行不断的碰撞,不少高山、峡谷就是因此诞生的,马里亚纳海沟也同样如此,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产物。
知道了这一点后就会明白,像是在马里亚纳海沟或者爱奥尼亚海“无底洞”这样的地形,其实就是版块运动中形成的“缝隙”。也就是说,海水被这里吞噬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在运动过程中流到了地壳之下。
我们知道地球总体分为三层,最外围是地壳,最里层是地核,处在这两者之间的地层叫地幔,也就是这些海水最终流向的地方,只是凭借着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我们无法亲自到地幔层一探究竟,因为我们现在连地壳都还没有“钻通”,有怎么敢说地幔呢?
这些水最后会怎样?
我们之所以没能够去到地球深处探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还没有可以达到如此深的水平,一方面子也是因为在地下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温度太高。
当年苏联想要“挖穿地球”,但最后不得不停止这项工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下的温度比人们之前所估计的要高得多,现有的技术不足以让钻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持续工作。
我们知道水有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转化,比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形态改变子点是0和100,但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这样。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当地球表面的水进入到地幔层之后,自然是会因为这里的高温高压而蒸发殆尽,但这样一想的话,那海水岂不是还是会不断减少?
其实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进入地幔之后,这些水不会是我们想象的三种形态,而是会以水分子的形态存在于其他的地方,包括我们所认为的并不会含水的矿物中。
科学家此前在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了地下约200千米深处有一种名叫“林伍德石”的石头,里面就含有不少的水分子。
这些水分子暂时储存在地表之下,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就会重新回到地表,因此地球上的水并不会越来越少。
地幔层的深处、广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因此我们并不会因为水不断流入地下而永远失去它们,它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上而已。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海洋,不仅没有减少其总体的水量,甚至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我们暂时也不用担心哪天地球变成一颗没有水的“石头”。
值得忧虑的水资源
尽管地球上的总体水资源不用担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生活需要的水也是用之不竭的。
现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使用净化海水来代替淡水资源,但是这样的成本毕竟很高,在技术上也不可能完全将海水变成天然淡水的样子,因此还不是一个最普遍的方法。
大多数地区依然需要大量天然淡水,这些淡水也正在因为人类的使用而逐渐减少。另外淡水减少的原因还有很多,不止是人类用水过量,对于水域的破坏也是其中之一。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很多天然水系没有了水源保障,因此越来越少。此外,气候变暖也会导致积雪难以长期留存,甚至是降雨量不断下降,雨水集中在热带地区,会造成一部分地区缺水而另一些地区雨水泛滥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从整体做起,让全球变暖的速度得到一些控制,延缓这些地区的在水资源不平衡现象,让人类的未来不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情况,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发展的更好。
否则除非我们马上找到另一颗适合生活的星球,否则很难继续维持人类文明的发展。
结语
我们的地球作为一颗有着46亿年历史的行星,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就经历过无数次气候的变迁,在这其中也可以一直保持着环境的平衡,除非某一天太阳的寿命走到了尽头,那么地球的平衡才将会被打破。
当然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了红巨星的太阳将会把整个太阳系全部吞噬,自然也就不存在地球环境平衡的问题了,除非那时候地球上还存在着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并且可以像电影《流浪地球》那样给我们的行星装上“行星发动机”,否则很难逃脱最后的结局。
其实我们现在的各种环保措施,并不是为了“拯救地球”,因为地球不需要也没办法被我们拯救,我们要保护的是现有的地球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自己。
毕竟这是我们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园,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园,大自然本身不会消失,但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我们希望这个变化在未来对人类是有好处的,至少需要不太有坏处。因此,我们保护环境也是为了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