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说说吃饭干活
韩长赋
小的时候,常听母亲说一句话,快点吃饭、吃完饭干活。听多了,很小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一个概念,吃饭与干活是相连的,吃饭是为了干活。我的家在东北,东北人早饭是正餐,午饭也吃正餐,晚间喝粥,因为晚上不干活。后来到了北京才知道,很多地方也是“两干一稀”。后来读了马克思,马克思说,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去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忽然明白,原来母亲的口头语蕴含着平凡而深刻的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食为政首,吃饭第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人要吃饭,无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东方人或西方人,所以联合国首先成立了粮农组织,而粮农组织的宗旨就是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和减贫事业。天天要吃饭,汽车可以单双号出行,但人不能单双号吃饭;干活的人得吃饭,不干活的人也得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打仗紧要,但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防疫紧张,但即便“封城”食品店还要运营。人人要吃饭,天天要吃饭,所以庄稼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光吃饭不干活,坐吃山空不可持续,所以人要找事做,不能好吃懒做。也就是我们说的,每个人都需要就业。劳动创造价值,人坐在家里有低保有饭吃,但是不干活不就业,活得就没有尊严。这不是说干活才有资格吃饭,而是讲劳动是人的权利,劳动才有尊严。马克思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就是人的第一需要。让人人能有活干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每年有800多万大学毕业生、几十万复转军人,城市有上千万新生劳动力、农村有近3亿农民工,为这么多劳动力找到岗位,无疑是人类劳动史上最宏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当然干活不光是出体力,有力气活、有脑力活,也有手脑并用的活,现在还有智能机器人干活。但不管怎样,必须要劳动,锅里才能有饭,这个世界才能延续,所以我们崇尚劳动,劳动光荣。
以上说的吃饭干活,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人人离不开的东西,所谓民以食为天,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把农业和就业放在最基础的位置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提出“六保”任务,排在前面的就是保就业、保吃饭。吃饭干活是人生存之道,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如果一个人三天不吃饭,会度日如年;一个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全家人都会愁眉苦脸;一个城市如果有上万人整天在街上闲逛,真不敢想象。因此,中央提出“三个优先”:就业优先、教育优先、农业农村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再一次号召节约粮食,有人误解是不是粮食不够吃了?实际上这是习总书记的一贯思想。他曾讲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于国,要始终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于民,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能粮食紧张就珍惜,吃饱肚子就浪费。同时还得明白一个道理,吃饭主要是城里人的问题,农民家有“一亩三分地”,只要你不捆住他的手脚,他自己吃饭不会有问题。所以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不种粮。所以,要发展经济,支持实体经济,鼓励企业家投资,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吃饭是刚需,劳动是必须,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农业,一个就业,老百姓有饭吃,有活干,天下安定!
出品人:何兰生
总策划:江娜
制片:杜兰萍
往期回顾:
为什么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五年再读“三个坚定不移”
审美对乡村建设有何意义?
从三个70%中,看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从“两高两宜两富”看振兴图景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意味着什么?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健康的山水,健康的人,这就是美丽中国!
一片叶子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文章?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农业有啥作用?
什么样的产业才叫富民产业?
把握好三个要点,理解“三农”“国之大者”
从“三品一标”内涵升级,看质量兴农未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做选择题
用什么来破解“不平衡”?
什么样的乡村才叫“新乡村”
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任重道远” 唯有发展
一字之增,彰显生态治理新境界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设计:范英娜
编辑:裴逊琦
举报/反馈